• 回到顶部
  • 15832860512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其时已至 其风正劲

首页    应用前景    被动式-应用前景    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其时已至 其风正劲
创建时间:2021-03-04 10:17

发展超低能耗建筑 创造美好生活

超低能耗建筑有多种称谓,如在德国也称为“被动房”,实际上指的是一种通过采用多种节能措施,使建成后的建筑极少或不用常规的采暖和空调系统就可以维持舒适室内热环境的建筑,目前北京市实施的是节能75%的标准,但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效果则相当于节能91%左右。除了节能,超低能耗建筑更关心人在房间内的舒适程度,冬季室内温度不小于20℃,夏季不高于26℃,且室内还有良好的新风系统,冬日无需开窗通风,仅靠室内新风就可满足健康、卫生条件和体感的要求。因此超低能耗建筑可以真正做到节能和舒适的兼顾与和谐,相对于目前的建筑实质上是一种质的飞跃。

相比发达国家,超低能耗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北京市自2015年开始超低能耗建筑的研究。2016年,由北京住总集团开发建设的翠城-D23居住公服成为国内首个获得PHI的“Passive house”认证和DENA的“高能效低能耗建筑质量标识”两个国际认证的项目。北京市明确提出,在2016年至2018年开展30万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并对列入示范的项目给与资金奖励。2017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项目1000万平方米以上”;到2018年底,国内已有16个省和地级市相继发布了鼓励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政策。

但国内发展超低能耗建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超低能耗建筑相关技术还有待完善。与德国、瑞典等欧洲国家不同,我国地域广阔,从北到南有5个气候分区,不同气候区的环境差别较大,同时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在功能上也有较大差异,超低能耗建筑追求的是一体化、性能化设计,但在不同气候区不同功能的超低能耗建筑如何选择最与其相适应的技术尚需认真研究和思考。二是由于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时间较短,与之相关的如气密性材料、新风系统等产品和设备技术与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个别材料还需要进口,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超低能耗建筑的推广。三是专业工人和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与普通节能建筑不同,超低能耗建筑讲求精细化施工,而且气密性处理、外门窗的外挂式安装等是全新的工艺,大部分施工人员对此尚不甚了解。四是目前国内超低能耗建筑推广是政府热,市场温,发展较快的地区开发商的积极性更多依赖于政府的资金、面积奖励等激励政策支撑,但政府的这些激励政策目的在于培育市场,只依靠单纯的奖励是无法长期坚持下去的。五是全社会对超低能耗建筑的认知上还有待提高。超低能耗建筑虽然可以在保证室内舒适度的同时拥有更低的能耗,但仍然需要住户的行为节能。

更好地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就需要在多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中国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路线图,进一步缩小我国在建筑节能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完善中国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形成各具特色的超低能耗建筑指标体系和技术体系;三是培育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咨询服务发展,推动相关产品的产业升级;四是探索激励政策的长效机制,用市场的力量促进超低能耗建筑有序发展;在政府资金面积奖励政策退出的同时积极培养绿色金融、贴息减息等市场激励方式;五是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建筑节能和超低能耗建筑的认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超低能耗建筑符合节能减排的世界潮流,也顺应我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信超低能耗建筑一定会在中国发展更快、发展更好!

来源:中国建设报

相关资讯

联系我们